随着南昌市在“十四五”期间持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化转型战略,企业管理培训领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。作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,南昌市通过政策引导、产业协同和资源整合,形成了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为引领、职业技能品牌化发展为支撑、产教融合为抓手的多层次企业管理培训体系。这一体系不仅助力企业突破传统管理桎梏,更通过数字化赋能与创新生态构建,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为2025年实现“一枢纽四中心”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
政策导向,梯度培育
南昌市企业管理培训的顶层设计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,其核心在于构建“创新型中小企业—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—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企业”三级培育体系。根据《南昌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2—2025年)》,通过“一企一策”精准扶持,聚焦汽车及新能源汽车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支柱产业,每年培育超500家专精特新企业。例如,2024年南昌市新增上市企业3家,A股上市企业总数占全省近40%,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。
这一梯度培育模式强调全生命周期服务,建立动态培育库并集成“投资、土地、人才、创新”政策包。通过“南昌惠企通”平台实现惠企政策一网通办,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按现行政策给予奖补,并协同金融机构推出个性化融资产品。数据显示,2024年南昌“惠企通”平台为2.3万家经营主体无感兑付资金17.61亿元,显著降低企业培训成本。
产教融合,精准赋能
南昌市创新推行“企业下单、机构接单、学员点单、买单”四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,将产业链需求与培训供应链深度融合。例如江西技创人才服务有限公司通过与江铃汽车集团合作,建立涵盖岗前培训、技能竞赛、就业服务的综合性培训品牌,累计培养汽车产业技能人才超6600人,培训后就业转化率达85%以上。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壁垒,实现课程设置与生产工艺的精准匹配。
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效应。安义铝工、青山湖纺工等市级技能劳务品牌培训基地,依托本地特色产业设立,每个基地可获得50万元一次性建设补助。2024年,南昌技师学院与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的投入使用,标志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进入规模化、专业化新阶段。据统计,“十四五”期间全市开展企业岗位技能培训5.41万人次,技改项目超500个,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.0%。
数字驱动,智慧转型
在数字经济“一号工程”战略下,企业管理培训深度融入数字化转型浪潮。南昌市实施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应用计划,针对汽车制造、航空设备等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化改造供需对接。2024年建成20个“5G+智慧工厂”,方大特钢的“全国制造业优秀数智化案例”成为标杆。每年遴选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,开发集成生产线智能化改造、工业APP应用等培训模块,使培训内容与技术迭代保持同步。
数字化培训模式创新同样显著。南昌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推出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高级培训班,采用“政行企校”协同机制,整合江西师范大学、江西省互联网协会资源,引入行业工程师实时更新课程体系。该培训班提供虚拟仿真平台进行攻防演练,使学员实战能力提升40%。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,印证了数字化转型培训的实际成效。
创业孵化,生态构建
SYB(创办你的企业)培训项目的本土化实施,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培训生态。南昌市通过“创业培训+小额贷款”联动机制,为学员提供最高50万元免担保贷款。截至2024年,全市累计培训创业者超2万人次,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额达26亿元,带动就业7.39万人。江西百峰岭林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参与SYB项目,成功孵化出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,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突破160万元。
创业培训体系还注重全流程服务创新。南昌市倍邦职业培训学校打造的“赣洪月嫂”品牌,建立就业跟踪指导机制,通过标准化服务流程使就业率稳定在60%-70%。这种“培训品牌+就业保障”模式,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,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范式。
品牌引领,质量认证
职业技能培训的品牌化战略成为南昌企业管理培训提质增效的关键。通过“一区一品”战略认定市级技能劳务品牌,昌南万通新能源汽车维修工、洪城康养师等品牌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。蓝带国际学院、王森咖啡西点学院等国际培训机构落地,引入法国MOF精英名厨资源,使烘焙、餐饮等领域培训标准与国际接轨。
品牌建设还体现在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完善。南昌市建立培训绩效评估指标,采用第三方机构对培训合格率、就业转化率等18项指标量化考核。2024年全市技能竞赛获奖数量同比增长35%,高技能人才占比提升至32%,印证了品牌化战略对人才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。
结论与展望
南昌市企业管理培训体系通过政策创新、产教协同、数字赋能、创业孵化和品牌塑造,构建起支撑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生态。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发展:其一,加强培训内容与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衔接;其二,推动“培训券”“电子档案”等数字化管理工具全域覆盖;其三,借鉴清晖项目管理培训等国际经验,建立跨国校企合作机制。只有持续深化培训体系改革,才能为南昌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持久动能。
转载:http://www.nlypx.com/zixun_detail/385700.html